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来源:环球老虎财经app
银行股正上演罕见“狂飙”!工行市值逼近3万亿元,板块年内涨幅近20%。在存款利率跌破2%、传统“高息”产品失色的背景下,资金涌入高股息银行股寻求避风港,而量化基金或凭借其精准的“动量策略”,成为本轮银行股“牛市”的推手之一。
7月11日,A股多家上市银行股价盘中再创新高。
具体来看,工商银行涨幅一度达3.35%,股价触及8.36元,市值逼近3万亿元。除工行外,农业银行、中国银行等国有大行股价也一度上涨超1%。不过,截至当日收盘,银行股整体出现一定回调,涨幅有所收窄。
银行股的集体走强并非近期现象。数据显示,2024年全年银行板块大涨37.55%,摘得行业涨幅桂冠;进入2025年,这一上涨势头得以延续,截至7月11日,年内板块累计涨幅已达19.58%。
事实上,此轮银行股行情或主要源于“资产荒”背景下的资金配置需求。当前,市场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已跌破2%大关,银行大额存单、通知存款等昔日“高息”产品的利率优势也在减弱。因此,以高股息率为特点的银行股,成为资金竞相追逐的红利资产。
受此驱动,公募基金、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纷纷加仓银行股。此外,由于银行板块近期走势持续强劲,量化基金的动量因子策略捕获了这种上行趋势,形成正向反馈机制,或亦加入买入行列。
以2025年首只涨停的银行股沪农商行为例,同花顺龙虎榜数据显示,其涨停当日,两只量化基金席位现身买方行列,合计净买入约1.23亿元。
然而,随着股价持续攀升,银行股的估值潜力也在被快速消化。目前,中证银行指数市盈率约为7.35倍,处于近十年95.2%的高分位点。同时,股价上涨导致股息率普遍回落,42只银行股的股息率均已降至5%以下,中位数约为3.9%。
量化
助攻?
近期,A股银行股继续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行情,工商银行更是连续三个交易日刷新历史纪录。截至当前,工商银行股价已涨至8.01元,总市值达到了2.85万亿,距离3万亿市值仅有一步之遥。
整体来看,截至7月11日,年内银行板块累计涨幅已达19.58%。个股累计涨幅更为明显,青岛银行、浦发银行、厦门银行、兴业银行、浙商银行年内累计涨幅超过30%,银行板块总市值较年初增长超2万亿元。
量化交易或在这次银行股大涨的背后推波助澜。据了解,银行股近期表现强势,而量化基金的动量因子会捕捉到这种持续上涨的趋势,认为银行股有继续上涨的动力,从而进行买入操作。
6月3日,沪农商行股价强势涨停,股价创3年多新高,报收于9.86元/股,市值达到950.94亿元。据同花顺龙虎榜数据显示,其涨停当日,净买入高达2.97亿元,而在买方行列,两只量化基金席位现身,分别买入7751.67万元,4518.34万元,合计净买入约1.23亿元,约占当日净买入额的四成。
量化基金的持仓变化与银行股上涨呈现高度相关性。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,安信量化精选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加仓银行股。其中,该基金持有招商银行股数从7.54万股上升至17.26万股,持有交通银行的股数从18.34万股上升至78.77万股,持有农业银行的股数从8.73万股上升至109.79万股。
此外,财通华臻量化选股混合A持有的建设银行股数从82.27万股上升至89.06万股,位列持仓市值首位。2024年11月成立的浦银安盛红利量化混合A中前十大持仓股其中6个为银行股,持仓比例为15.02%。
“量化+红利”策略也逐渐成为百亿私募的投资利器。据了解,阿巴马私募詹海滔管理的“阿巴马四季红利量化对冲”、世纪前沿吴敌管理的“世纪前沿红利优选1号B类份额”、茂源量化郭学文管理的“茂源量化中证红利指数增强1号A类份额”,近1年收益分别为16.20%、12.79%、7.64%。
与此同时,公募基金也开始增配银行股。从数据来看,公募基金此前对银行股的配置比例一直较低,开源证券统计,截至今年3月末,主动权益持仓银行股比例3.75%,相较沪深300低配约10个百分点。
华泰证券测算指出,招行、兴业、工行、交行、农行、浦发等沪深300成分股,主动权益基金对此持仓偏离度均在0.5%以上,对应欠配资金达到80亿-210亿元。
在此背景下,银河证券直接指出,公募低配修复和宽基指数扩容将为银行股带来增量资金流入。
此外,险资“扫货”银行股的行为近年来越发频繁密集。2024年底至今,险资已举牌银行H股13次,其中,建设银行被两度举牌,邮储银行、农业银行、招商银行均被三度举牌。
据统计,截至一季度末,险资对银行股的持股数量为278.21亿股,合计持股市值为2657.80亿元,持股数量和市值均在险资持股行业中位居首位。
资产荒下的
选择
事实上,银行股的集体狂欢早已不是新闻。2024年全年银行板块暴涨42.18%,在35个Wind二级行业中勇夺涨幅冠军。
而本轮银行行情的逻辑或许是“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,资金流向相对确定的银行股”。Wind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42家A股上市银行中,有30家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。
具体来看,国有大行表现尤为突出,六大行的归母净利润均超百亿元。具体来看,今年一季度,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、农业银行、中国银行、交通银行、邮储银行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841.56亿元、833.51亿元、719.31亿元、543.64亿元、253.72亿元和252.46亿元,其中农业银行、交通银行归母净利润的增幅分别为2.19%、1.54%。
此外,6月下旬,A股上市银行进入密集派发2024年度现金分红阶段。截至目前,已有包括沪农商行、渝农商行和浙商银行在内的26家银行落地2024年度利润分配,叠加已实施的中期分红,年度分红合计已达4273.83亿元。
据Wind统计,2024年A股上市银行现金分红总额将达6319.56亿元,较上一年增加了近200亿元,增幅为3.03%。
从单家分红力度来看,绝大多数上市银行都提高了分红总额。根据Wind统计数据,A股42家银行中,有39家银行2024年现金分红总额超过上一年。
其中,招商银行分红比例较高,达35.32%,现金分红总额为504.4亿元。另外,兴业银行、浦发银行年度分红比例均超过30%,现金分红总额分别为224.33亿元和124.1亿元。
从股息率来看,截至7月10日收盘,当前42家A股上市银行的股息率(TTM),超过半数在4%以上。其中华夏银行、交通银行、平安银行以及南京银行的股息率超过4.6%,排在最前列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传统稳健型投资产品的收益率持续走低。具体来看,当前市面上的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已经跌破2%大关,连带银行大额存单、通知存款等曾被视为“高息”的产品也纷纷失去利率优势,低风险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则介于2%至3%。
由此可见,当前多数银行股的股息率已经显著高于传统低风险投资产品。基于此,对于风险偏好较低、追求实现稳定收益的投资者而言,高股息率的银行股无疑具备较大的吸引力。
银行股“牛市”
还能持续多久?
随着股价不断上涨,银行股的投资价值正面临透支风险。
从估值指标来看,当前中证银行指数市盈率和市净率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,分别达7.35倍、0.73倍,各处于近十年95.2%、46.0%分位点。
与此同时,中证银行指数近期股息率也呈现持续回落态势,目前已降至5.04%,处于近十年72.4%的分位点。
这一趋势在个股层面表现的较为明显。以招商银行、成都银行为例,Wind数据显示,招商银行的动态股息率已从去年年中的5.77%,回落至当前的4.38%;成都银行则是从去年年中的5.9%降至4.39%。事实上,股息率的下行不仅反映了股价上涨的影响,更折射出银行业面临的深层挑战。
深入分析可见,银行业正承受着一定的盈利压力。根据安永报告数据,2024年度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合计为4.3万亿元,同比下降2.20%。而利息净收入的下降,主要是因为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末,58家A股和港股上市银行的平均净息差为1.52%,已连续5年下降,其中最近3年均低于2%。
而随着净息差持续收窄,A股市场已有近八成银行净息差低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出的1.8%警戒线,其中多家净息差在一季度已降至1%边缘;港股市场上,盛京银行去年末的净息差更是降至0.8%。
未上市银行中,部分规模不小的城农商行则呈现更紧迫的信号,比如山西银行的净息差已低至0.57%。
从最新行业数据来看,2025年一季度,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继续下滑至1.43%,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9个基点,呈现连续多年的收窄趋势。
此外,银行业还面临着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。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,截至一季度末,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.4万亿元,较上季末增加1574亿元;不良贷款率1.51%,较上季末上升0.01个百分点。其中,厦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增长相对明显,较上年末增长0.12个百分点。
这些数据表明,在盈利压力加大的同时,银行资产质量也面临考验。而没有扎实的基本面支撑,银行股还能涨多久呢?